部门简介

 

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简介

 

  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就从事地下害虫的研究,从未间断。几十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直致力于对我区的大田、果树等农作物的害虫防治及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从七十年代开始就对我国北方主要地下害虫的优势种的发生规律、生物学特性、预测预报及防治策略都做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其中在蛴螬、金针虫、蝼蛄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业绩。撰写学术专著6部。在地下害虫研究方面获得省科技进步奖4项,市科技进步奖多项,有关论文30余篇,著有《土壤昆虫学》、《蛴螬》、《花生蛴螬》等著作及技术手册多部。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日本等多个国家在地下害虫的规律研究、种类鉴定及综合防治等方面都有过合作研究,外方专家也多次到本院的地下害虫实验室进行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地下害虫的研究工作。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明确花生田蛴螬种类与危害。明确花生田间蛴螬优势种。2)发现大黑、暗黑金龟子生活史的新变化。3)明确蛴螬种群繁育影响因素。4)在河北的沧县、献县、肃宁、孟村、黄骅、永年、平乡、滦县、卢龙等地及山东、河南对花生蛴螬进行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植保所参与组织项目计划与合作管理,全力支持项目实施;提供生物学研究实验室和发酵生产试验设备。参与项目人员负责防蛴螬菌种选育,获得了防蛴螬高毒力菌株,建立了菌种遗传转化技术体系;完成了防蛴螬绿僵菌的发酵生产技术研究和制剂研发,明确了优化的发酵参数和控制条件,制定了真菌农药产品母药及4种制剂的产品标准编写规范,成为国家标准并获发布实施。生产提供防蛴螬生物农药制剂并参与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负责绿僵菌种群续存与持效性研究,明确苗期施菌的种群续存及防效最佳,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技术方法提供理论基础。在地下害虫研究方面,目前针对当地的生态特点和农作物耕作制度的变更开展了蛴螬、金针虫和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发生与危害规律的调查和监测,药效试验与防治技术,昆虫病原线虫的筛选与防治以及室内人工饲养技术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研课题二十多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行业基金公益项目,河北省科技厅项目,河北省农业厅项目等。同时,还承担了中央院所的“863”计划课题、农业行业科研专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合作研究任务。

  最近主要进行了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主持的转基因专项“对蛴螬高活力苏云金芽胞杆菌新基因的克隆及蛋白活性测定”以及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农田地下害虫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多项相关课题,在地下害虫生物学特性、生态防控、蛴螬饲养及实验种群建立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工作。针对昆虫的生活习性,对控制昆虫生育的基本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稳定的饲养技术与有效的生物测定评价方法。在白星花金龟及废弃农作物秸秆转化方面,目前针对当地的生态特点和农作物秸秆的产生方式,对白星花金龟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基本掌握了从成虫到卵、幼虫及蛹的不同生育特点,为全面开展研究打下了基础。在幼虫取食秸秆方面,已经从环境的温湿度、秸秆种类、转化程度、肥料效用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储备。

  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对地下害虫的研究工作,在基础设施及人员配备上都初具规模。目前已具有规模较大的养虫室、药理实验室、生物培养室、标本室等设施,另外还有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生化培养箱、超静工作台、各种诱虫器等设备设施,具备了基本的昆虫饲养、自然模拟、药理测定、生物测定、生物培养、病原物筛选、分离等害虫研究的基本条件。

  植保所实验室能够进行包括地下害虫以内的多种昆虫的研究与饲养主要对象有:蛴螬、地老虎、蝼蛄、金针虫、根蛆、二点委夜蛾、粘虫、玉米螟、二化螟、棉铃虫、粟芒蝇、大蜡螟、食心虫、蚜虫、瓢虫等。在生物测定方面主要进行生物与化学的有效药剂筛选;药剂配伍的毒力测定;盆栽、小区及大田的害虫生测。并在地下害虫生物测定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标准。